";回侯爷,都按您教的法子做的。";年轻工匠小李如今已是四区副队长,他兴奋地指着图纸,";您看,主排水管沿街道中心线铺设,支管像鱼刺一样延伸到各坊,真是绝妙!";
叶明设计的";鱼骨形";排水系统确实让工匠们大开眼界。主管道直径达两尺,支管也有一尺粗细,全部采用特制的带孔陶管。每隔五十丈设一个沉淀池,池底留有清淤口。
";侯爷,这陶管虽好,可造价不菲啊。";材料司的主事忧心忡忡,";全城都这么铺,府库怕撑不住。";
叶明早有准备:";主街用陶管,小巷可以用砖砌暗沟,再抹上防水水泥。效果差不多,成本能减半。";
正说着,一阵喧哗声传来。原来是在挖掘沉淀池时,挖出了古旧的砖石结构——竟是前朝留下的排水暗渠遗迹。
";难怪这带老淹水。";小李恍然大悟,";老渠都塌得不成样子了,反而成了堵水的障碍。";
叶明检查了遗迹,灵机一动:";把这些旧砖清理出来,破碎后可以用作路基填充料。废物利用,省一笔材料费。";
午后,叶明来到城西的七区。这里正在试验一种新型路面——在水泥中加入矿物颜料,铺设彩色人行道。
";侯爷,您看这颜色成吗?";工匠们忐忑地询问。试验段的路面呈现出淡淡的青灰色,与普通水泥的灰白明显不同。
叶明蹲下摸了摸:";硬度不错,但颜色还不够均匀。试试把颜料磨得更细些,拌合时多搅拌一会儿。";
正指导着,阿英匆匆赶来:";侯爷,水泥窑那边出状况了!新砌的连窑不顺利!";
叶明立刻赶往城外的工业区。新建的连续式窑炉是他设计的重点项目,目的是提高水泥产量。传统窑炉烧一窑停一窑,效率低下。而连续窑理论上可以不停火,一端进料一端出料。
";什么问题?";
";窑温不稳。";负责窑炉的老师傅满脸烟灰,";中间段温度忽高忽低,出来的熟料有的过火有的生烧。";
叶明检查了整个窑炉结构,发现问题出在通风设计上。他立刻指导工匠在窑体两侧增开通风口,并调整了烟道走向。
";再加两个测温孔。";叶明指着窑体中部,";用我教你们的';火色辨温法';,保持窑内杏黄色火焰。记住,温度不够出废料,温度过高费燃料。";
傍晚时分,调整后的窑炉终于产出稳定的熟料。叶明亲自操作水轮粉碎机,将熟料磨成细粉。新出炉的水泥带着余温,在夕阳下泛着细腻的光泽。
";成了!";老师傅捧起一把水泥粉,激动得手直抖,";这一天的产量顶过去三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