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说着,远处一阵喧闹。只见一群人簇拥着一个锦衣华服的胖子走来,竟是陈家庄园的陈家主。
陈家主满脸堆笑,老远就拱手道:“叶大人,您这法子真是厉害,如今这粮市公平了许多,我陈家也跟着受益啊。”
叶明淡淡一笑,道:“公平买卖,于大家都好。”
陈家主又道:“听闻大人为应对戎狄,有诸多妙招,不知能否让我陈家出份力?”
叶明心中一动,思索片刻道:“你若有心,便组织些人手,帮忙制作那掺入茱萸粉的肥田丹,种出特制麦子。”
陈家主忙不迭点头:“大人放心,我这就去办。”
说罢,匆匆离去。武明堂皱眉道:“大人,这陈家主向来精明,怕是有自己的算盘。”
叶明却笑道:“无妨,他只要肯做事,于我们总是有利。且看着他,若有不轨,再做处置。”
说罢,继续在集市中漫步,看着自己推行的种种举措让百姓受益,心中满是欣慰。
城南蒙学馆门口,二十几个孩童正在玩";算术跳房子";。地上用石灰画着格子,每个格里写着数字。
领头的小丫头辫子上系着红绳,正单腿跳着背口诀:";三五一十五,四五得二十...";
“这是谁教你们的?”
叶明走到跟前笑呵呵地问道。
";春妮姐姐教的!";孩子们看见叶明,呼啦围上来。有个缺门牙的男孩举起个木制玩具——正是叶明设计的";乘法转盘";,转一下就能出个算术题。
馆内传出清脆的算盘声。透过新装的玻璃窗,叶明看见春妮正在教珠算。黑板上挂着大幅《农具图解》,孩子们的小手在算盘上拨得飞快,竟是在计算曲辕犁的受力角度。
城西铁匠铺的烟囱里,一缕缕青烟缓缓升起,仿佛是铁匠铺的呼吸一般。
叶明来了兴趣带着武明堂就走了进去,他们刚刚踏进铁匠铺的院门,就听到了一声清脆的“咣当”声。这声音在空气中回荡,仿佛是铁匠铺的心跳,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他定睛一看,原来是新式的铁锤正在锻打犁头。老师傅不再像以前那样抡起大锤,而是轻松地摇动手柄,铁砧上的熟铁块在机械锤击下,就像一个听话的孩子,乖乖地变形。
“省力啊!”老师傅抹了一把额头上的汗水,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
他指着墙上的齿轮图,自豪地对叶明说:“这可是按照大人给的尺寸做的传动组,有了这个,老汉我一天能打三十把锄头呢!”
叶明不禁对这新式的弹簧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仔细观察着齿轮的转动和铁块的变化,心中暗自感叹:这小小的发明,竟然能给铁匠的工作带来如此大的改变。
接着,叶明来到了铁匠铺的后院。这里比前院更加热闹,几个木匠正围着一台怪模怪样的家伙什。这台机器看起来有些奇特,它有一条长长的锯条,而且是通过脚踏来驱动的。
这正是叶明按前世记忆设计的带锯条的脚踏式锯木机。此刻,这台锯木机正欢快地工作着,将一根根圆木切割成均匀的板材。木屑在空中飞扬,仿佛是一场木屑的盛宴。
然而,在这木屑飞扬的环境中,有一个人却显得有些狼狈。武明堂站在一旁,不停地打着喷嚏,显然是被木屑呛到了。
叶明看着这热闹的场景,心中充满了成就感。他的设计不仅让铁匠的工作变得更加轻松,也让木匠们的效率大大提高。
当他路过茶馆时,突然听到里面传来了醒木的声音。叶明不禁驻足细听,原来是说书人正在讲述一段新编的《叶知府三打陈家庄》。
说书人的声音抑扬顿挫,生动地描绘着故事情节。最让人叫绝的是,说书人的桌子上还摆放着一个微型的水车模型。每当说到关键的地方,说书人就会轻轻转动水车模型,那水车便会吱吱呀呀地转上两圈,引得茶客们连连叫好。
";大人要听全本!";茶馆老板眼尖,忙不迭端出芝麻糖,";您发明的';活字印刷';可帮了大忙,现在话本子便宜了一半...";
斜对面的药铺前支着口大锅,学徒正搅拌着粘稠的药膏。叶明凑近嗅了嗅,是改良版的";冻疮膏";——掺了辣椒素和薄荷油,配方还是他去年冬天琢磨出来的。
安阳河边的变化最大。二十架新式水车沿河排开,有的在磨面,有的在纺纱,最下游那架居然在驱动个铁匠铺的风箱!洗衣妇人们蹲在青石板上说笑,棒槌声里夹杂着新鲜事:
";听说东村王寡妇学了新织法,一天能织三丈布!";
";官仓在招女账房哩,会算加减就能去!";
叶明设计的";公共洗衣台";很受欢迎。水泥砌的台面斜着排水,底下还通了地龙,寒冬腊月也不冻手。几个小媳妇偷瞄着叶明笑,把皂角搓出了满盆泡泡。
日头西斜时,城门口支起了夜市摊子。往年这时候只有卖烤红薯的,今年却五花八门:安溪工厂的学徒在卖铁皮小玩具,织娘们摆出了新式头绳,最抢眼的是那个卖";夜光石";的摊子——其实是叶明教他们用磷粉处理的鹅卵石。
";糖葫芦!新麦芽熬的糖稀!";小贩的吆喝声格外响亮。叶明买了两串,山楂个个饱满,糖衣晶莹剔透。武明堂咬得嘎嘣响:";比往年的脆生!";
路灯次第亮起。这是叶明设计的灯,玻璃罩里燃着掺盐的油脂,照得半条街亮如白昼。灯下聚着帮孩童,正用炭笔在青石板上演算,输的要给赢家一颗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