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纸渐渐透出晨曦的光芒,叶明凝视着那行字,沉思片刻后,他拿起笔,蘸上朱砂,在告示的末尾添上了一行小字:“学问非为功名,乃使黎庶知天地。”
这行字虽然微小,但却蕴含着叶明对学问的深刻理解和对百姓的关怀。他希望通过这行字,能够让人们明白,学问的真正意义不在于追求功名,而是为了让百姓了解这个世界。
然而,这行字要等三十年后重修府志时,才会被某位教习在故纸堆中发现。那时,人们或许才能真正理解叶明的良苦用心。
次日清晨整个安阳府都沸腾了。
在城中心的公告栏前,围满了前来观看告示的百姓。他们看着上面密密麻麻的字,有的面露喜色,有的则满脸疑惑。
“这政策是说,以后俺们村里的孩子都能免费上学了吗?这可太好了!”一位年轻的农夫兴奋地对身边的同伴说道。
“是啊,可俺听说,这学堂要教一些新奇的东西,会不会让孩子们学坏了?”一位年长的百姓皱着眉头,满脸担忧。
“叶知府这是要改革教育啊,可这新政策能不能行得通呢?俺们这些庄稼人,哪懂什么教育啊。”另一位百姓摇头叹息道。
在城东的一个小酒馆里,几位士绅正围坐在一起,讨论着叶明的教育改革新政策。
“叶明这小子,真是胆大包天。他一个小小的知府,竟敢擅自推行这样的政策,这不是明摆着要越权吗?”一位士绅愤怒地拍着桌子说道。
“就是啊,这教育改革,牵扯到我们每个家族的利益。要是每个村落都建学堂,那我们家族私塾的影响力岂不是要被削弱了?”另一位士绅附和道。
“而且,这政策要我们资助贫困生,这不是在增加我们的负担吗?”一位年轻的士绅抱怨道。
“各位冷静一下。”一位年长的士绅摆了摆手,说道,“官府这政策,虽然有些冒进,但也有他的道理。教育普及了,百姓们素质提高了,对整个安阳府也是有好处的。我们不能只看到眼前的利益,要从长远考虑。”
“可这眼前的利益损失,谁来承担啊?”一位士绅不满地说道。
“我们可以先观察一下政策的实施情况,如果真的对安阳府有好处,我们再支持也不迟。要是他这政策只是纸上谈兵,那我们再联合起来反对也不迟。”年长的士绅提议道。
士绅们纷纷点头,表示赞同。
叶明深知,政策的推行不会一帆风顺。他站在府衙的城楼上,望着下面热闹而又纷乱的场景,心中既有期待,也有担忧。
“大人,您看,这政策推行起来困难重重,您是不是考虑暂缓一下?”武明堂站在叶明身边看着下面的百姓,担忧地说道。
叶明微微一笑,眼中闪过一丝坚定:“武大人,任何改革都不会一帆风顺。我们既然认准了这是对百姓有益的事,就要坚持下去。困难只是暂时的,只要我们耐心解释,积极引导,百姓们和士绅们终究会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