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9章 有线电话(1 / 2)

【有线电报通信技术的出现,拉开了电信时代的序幕,开创了人类利用电来传递信息的历史。

不过电报传输信息毕竟比较繁琐,要先将二进制信息转换为数字,再依照密码本找到对应数字组代表的字。

不仅需要耗费较多的时间,还限制于只有经过长时间培训的专业人员才能胜任,最重要的是,信息传递容易出错。

毕竟发送信息只有点按和长按,需要按电键的次数又往往很多,一个不留神或手抖一下都会出错。

若是发现错误还好,给一个中断传输的信号重新发就是了。

可要是没发现,那另一头按照错误信息怎么也拼不对的收报员可能就会骂娘。

那么怎么将电信号传输改良成一种人人都可以使用的便民通讯技术呢?

继有线电报诞生三十九年后,有线电话于1876年诞生了。

电话是一种这边人说话,千里之外的人都能听到的科技。

用电信号实现千里传音,虽然听起来极为深奥,但只要在用电领域付出足够钻研,其实要发觉其中的原理也没有那么难。

因为有电报作为成功经验打开了电通讯技术的大门,所以又有科学家提出假设,既然电路的开关可以作为信号传输,那么如果控制电流的大小,进而影响电报机中发声装置的发声变化,是否就可以跳过二进制信息,直接传递声音信息?

于是这位科学家经过许多个日夜的构思和结构部件改良,研发出了有史以来第一套通电传音设施。

这套设施很简单。

首先是话筒,一个能将声音转化为电信号的组件,思路是利用声音的振动改变电流大小。

他在一个装有水的杯子中接了两根导线通上电,杯子上方有一个话筒,话筒内有振动膜,振动膜下方连接着一根电阻丝,电阻丝插入到接了电的水中。

当他对着话筒说话时,声音引起振动膜振动,进而带动电阻丝在导电液体中上下抖动,这个抖动的过程因为电阻丝的位置不断变化,也就不断影响着电流的大小,从而实现了将声音转化为电信号。

当承载着声音信息的电信号来到听筒组件,这段电流就会通过听筒下方的电磁线圈产生磁力变化,进而靠磁力引起听筒内振动膜发生特定振动幅度的变化,从而将电流信号还原为声音。

不过不管是话筒的声音信号转化,还是听筒的声音信号还原,都用的是比较简单的振动膜片,所以声音并不是那么地清晰。

并且因为细小的环境音或气流始终影响着振动膜片和听筒磁力变化,所以还会伴随一种常被称之为电流声的杂音。

需要用喇叭一样的话筒将声音放大,才能勉强听出来另一头的人说的是什么。

但这个声音与电信号互相转化的开创性思路绝对称得上伟大。

后续有线电话不断经过改良。

将声音转化为电信号的方式,由大体积的电阻线和水杯,换成了体积非常小的碳粒盒。

当用户对着话筒说话时,声音引起话筒内的振动膜振动,振膜连接着碳粒盒。

碳粒有导电性,但导电性不如金属,这样的特性正好适合作为电阻,又不至于因为电阻过大影响电流形成回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