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3章 革新(七)(1 / 2)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啊!”侯俊铖轻声感慨了一句,继续翻阅着报纸,接下来便是一些重要,但是也没那么重要的政策了。

比如军事装备方面,在岳乐的奏报之中已经明确提出红夷大炮之类的传统火炮对于红营的战壕工事的毁伤效果极差,“百炮齐鸣,半日之间消耗炮弹数千,而贼寇阵地纹丝不动,实心铁弹陷于泥墙土壕之中,为贼所获,反施放于我军之上。”

岳乐又指出清军的红夷大炮和各式火炮大多是直射火炮,而且炮架落后,仰角不够,很容易被红营的土墙工事抵御:“贼精擅土木,无论攻防,皆大兴修筑,多是墙后筑壕、壕后筑墙,层层叠叠,我军轰击之时,其兵避于墙后壕中,临战登墙作战,我军火炮多直击,难以跃墙而伤其兵马,纵使火炮优于贼军,日夜轰击不停,亦不能伤其分毫也。”

岳乐据此建议清廷“闻西番有所谓‘臼炮’者,可仰发炮弹,当多加引进、择重臣专督仿造,此番分宜、袁州之战,实心铁弹实无效用,唯开花炮弹颇有用处,只是多有炸膛、哑弹等故障,望朝廷遣派老熟工匠多加研制、广泛制造,以为军用。”

此番袁州、分宜之战乃是红营和清军的第一场军团级大战,清军吃了大亏,事后以岳乐为首,参战清军军将官吏对此战展开了一场相对全面的反思,清廷对此也很看重,对岳乐的建议几乎是无不批准。

这一条也是如此,康熙皇帝便专门下旨升戴梓为工部尚书,令其招募工匠和外番传教士、炮匠引进和仿造臼炮、开花弹等军器。

“这倒是个好事……”侯俊铖微微一笑,他们造出来的东西清军可以仿制,那清廷弄出来的东西红营同样也能仿制,经历了几年的积累磨练,如今又占据大半个江西的红营,手里的工匠还算充足,限制红营火炮发展的,其一是材料的问题,铜料铁料许多还要从外省走私输入,其次便是缺乏顶尖的工匠和火器专家,毕竟这一类的人又不是地里的大白菜,说有就能有。

清廷的工坊效率是远远比不上红营的,他们的优势是占据大半个天下、拥有当今世界上最多的手工工坊和工匠,其次便是在顶尖的军器专家和优秀工匠上压过了红营,他们的生产能力或许和红营拉不开什么差距,但研发能力必然是远远超过红营的。

但如今的武器装备又没什么代差,清廷若是真能把开花弹甚至燧发枪之类的武器故障问题,让这些新式火器可以大规模的制造使用,那红营同样可以照抄过来,到最后双方比拼的依旧是制度上的优势,而侯俊铖对此充满了信心。

除了军事装备之外,此番改制还涉及到了社会层面,清廷就剃发易服的问题算是正式下了定论,康熙皇帝发明诏解释说:“我朝剃发,于太祖、太宗年间,一贯是剃武不剃文,剃军不剃民,此固有之习俗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