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六年三月,这是大明统一的第二年,也是南方依旧动荡的一年。】
【毕竟你派往南方,担任官吏的替天教教众们,显然没有出乎你意料的对南方的稳定起到很好的作用。】
【需要解决问题的棘手程度,经验上的不足,使得他们的进展缓慢。】
【甚至不仅没能让南方安定下来,建设起一个能让大明收上赋税,稳定统治的管理体系,还让南方愈发混乱,使得大明军兵们疲於奔命。】
【这亦使得镇守南方诸州的将领们都不禁上书朝你抱怨——】
【这一群年轻的毛头小子简直就是乱来。】
【不是单枪匹马涉及险境,亲自探查叛军敌情,了解敌人情况,就是分完地带着一群百姓瞎搞,老是跟那些曾经有私产不乐意拿出土地上交平均分的百姓起冲突。】
【不过对此,你却置若未闻,只是告诉他们对於自己的同胞要多点耐心后,便继续转头开始建设北方。】
【解放六年四月,你下令把大明政府的首都从邺城搬到长安。】
【这是你刚攻破夏庭就生出的想法。】
【也是出於经济上和对於加强现在天下百姓对於大明认同感和政府合法性的考虑。】
【毕竟在如今,就算你也不得不承认,天命之说依旧深入人心。】
【而经济上,关中沃野千里,也能更好的发展农业。】
【商业上就更不必多说了,毕竟只要把都城迁到长安,那麽作为西域商路自是不必绕远路,而是能直接让商贾从长安至凉州,走河西走廊更快抵达西域,节约大量时间,促进商业繁荣。】
【不过,除了以上两点,其实你还有更深层次的两点考虑。】
【那便是把邺城迁至长安,也能把解放的思想带到关中,并推进农业委员会制度,人力集体化制度(不收土地,互帮互助)开始快速恢复被战乱破坏的农业生产。】
【毕竟与冀丶并丶兖三州这种你们替天教深耕数年的地区不同,关中刚刚归复不满两年,那里的百姓还处於愚昧思想中,没有大明中央镇守,再加上古代信息的流通缓慢,是很难快速展开的。】
【而第二点考虑,便是你准备迁移南方那些投降的士族豪强们进入关中,来亲自监管他们。】
【因为对於南方的混乱,其实你也心知肚明,这其中到底有多少内幕。】
【不过,这一次也就算了。】
【因为尽管你选择了让经验不足的替天教教众前往南方担任官吏,也做好了南方混乱时间拉长,拖延天下太平时间的准备。】
【但你也不想在多做干戈,强行逼他们为南方的混乱继续添砖添瓦了。】
【因此,你遣人给予了他们可以免除公审,也允许他们保留部分钱财迁移到长安来成为平民的仁慈。】
【也可以说,这是你给他们的最後通牒。】
啧,你小子不也挺灵活的吗?
我还以为你真就是个死脑筋。
果然不愧是我。
看到这,吴信终於松了一口气。
不然太完美了,他真的有点压力了,也有点非常嫉妒了。
但好在,自己也并非是一个真正伟光正的人物,还是会昧着良心的。
或䭾说,也不能说昧着良心。
只能说站在了大局角度出发,他就不得不这麽做。
毕竟现实和理想终有区别。
理想上,自己可能恨不得把这些士族豪强们杀乾净。
但现实上,身为领导䭾他还是得考虑多方面的因素,以至於来违背本心。
就像刚刚消息中说的。
对於南方的混乱,有多少内幕他心知肚明一样。
为什麽要迁南方士族豪强,还要免除他们的公审?
其实就是因为这些南方士族豪强尽管投降了,但依然属於南方的顽固且强悍的势力,影响力不低。
不然光凭藉部分士族豪强能让大明军队疲於奔命,让南方诸州乱成那种地步?
那根本不可能。
所以实际上,这次又是一次为了大局妥协。